• 线上线下多种服务
  • 呵护心的健康
  • 安全私密保护保障
  • 专业心理咨询/家庭教育团队
  • 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
他们究竟缺失了什么?——孩子拿钱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对策 弘雅小学 焦喜凤·泰安心理咨询网·泰安阳光心灵心理咨询中心·个案分析
中心地址:泰安市泰山区迎春路55号盛世大元商务中心4楼
联系电话:
135-8383-3779
刘琳老师
扫码添加微信:

 
泰安心理咨询网
他们究竟缺失了什么?——孩子拿钱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对策 弘雅小学 焦喜凤
2010/12/21 5:12:31

一.个案描述

[案例一]四年级学生W的父母双双来到心理咨询室,反映儿子从二年级开始就有在家偷拿钱的习惯,刚开始是几元,由于数目不大,父母没太在意,但后来孩子胆子越来越大,少则几十元,多则几百元。每次发现后,他们都对儿子进行耐心的教育或者严厉的处罚,但儿子却屡教不改,前些天偷拿了500元到学校,想从同学手中买游戏机,被父亲暴打一顿,可没过两天,又从父亲口袋里偷拿100元去小店买零食,还买了一些东西分给几个同学。父母焦急万分,百思不得其解:我们夫妻自己开了家工厂,经营得还不错,家里经济条件还算优越,孩子从小什么都不缺,可他为什么会反复偷拿钱呢?发现问题后,我们对他进行过多次深刻的教育,可他为什么改不掉且越来越严重呢?

[案例二]二年级女孩F的父母也是一起来的,他们同样是反应女儿在家有偷拿钱的习惯,少则几十元,多则几百,最多的一次拿过一千元,拿去买了一些小东西后,把大部分没用掉的钱存放在自己的抽屉里。F的家境与W相似,父母经营一家工厂,效益还不错,他们同样认为女儿从小什么都不缺,每次偷拿钱之后,除了买零食,就是买一些已经有了很多的、用不着的文具,如铅笔、橡皮之类,甚至拿了钱之后根本没什么用途,每次被发现后,非铁的事实摆在面前拒不承认。父母同样认为软的(讲道理)、硬的(打),什么办法都用尽了,但却没一点效果。前两天又为此事,母亲把女儿痛打一顿,打完之后看着女儿手臂上的伤痕和脸上漠然的表情,自己爱恨交加,心痛不已。说到此处,母亲声泪俱下:“一个女孩子,这么小就为钱不择手段,说谎骗人,长大以后会怎样呢?!”

 

WF的案例绝非个别,与之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。这些孩子多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家庭,父母认为他们什么都不缺,难道他们真的是“自甘堕落”、“不可救药”了吗?他们究竟缺失什么?

 

    二.相关背景及分析

经过与家长、孩子双方的深入交流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以及通过投射测验分析孩子的作品后发现:这两个孩子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,每天都早出晚归,没时间照顾他们,从他们出生后不久,就交给保姆带。孩子表面上衣食无忧,但从小就缺乏与父母的亲情交流,爱的需求长期未得到满足,入学后除了偶尔询问学习成绩,几乎没有什么交流,加之后来下面又有了小弟弟,父母更是无暇陪伴他们,这无疑又加重了孩子内心的失落感。等到孩子出现了较严重的拿钱行为后,他们才来关注和教育孩子。

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后,我把这类孩子在家反复拿钱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:

1. 缺乏爱的信号。这类孩子虽然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家庭,但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疏于关心孩子,或因父母关系不和睦,视孩子为累赘,或父母两地分居,给孩子的爱不足够……这些因素都可能致使孩子通过拿钱这种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,或换取自己喜爱的小东西以弥补内心的失落感,或通过买东西讨好同学以博得同学的羡慕和好感,以此给自己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满足。
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他们会不断地对周围事物感兴趣,就像饥饿的人在寻找食物,他们会寻找能满足自己心灵的东西,不断在环境或活动中得到心灵的营养品。如果孩子在周围环境中找不到对其精神有利的食物,他们的“饥饿”就会转移到对钱或物品的占有上。这种情况就是父母对孩子内心需求的忽视造成的。

2.认识上的模糊。年龄较小的孩子,是非界限模糊,往往不把拿家里钱去花当成一种严重的错误行为。有的孩子认为大人可以自主去做的事情,我也可以去做,不经过家长同意拿钱固然是不好的,但毕竟拿的是自己家里的钱。

3.父母的无意识强化。每次拿钱被发现后,父母的过度关注和焦虑,无形中刺激了他们去重复此行为,以此换取被关注而取代长期被忽略的感觉。

4.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。孩子拿家里钱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,比如买喜欢的文具、玩具,买喜欢吃的零食,或参与其他娱乐活动等。一些孩子要满足这些需要,以正当方式跟家长要钱往往通不过(家长认为他们不需要),于是采取私自去拿的办法。

三.咨询方法及效果

鉴于以上分析,对这类孩子的问题,只进行简单的说理和惩罚教育,显然是无济于事的。我对他们的父母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:

1.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。从现在开始,无论多忙都要挤时间陪伴孩子,从口头语言、表情语言和体态语言等方面让孩子感到爱的温暖,加强与孩子的全面交流沟通(而不是只问学习),倾听孩子的心声,分享他的喜怒哀乐,改善亲子关系,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2.不要给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。对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,轻易不要用“偷”这个字眼来表达孩子的行为,更不要用“小时偷针,大时偷金”的思路给孩子的行为定性,应该用“拿”,这样在心理上对孩子压力小些,反而有利于教育。要传递给孩子一种积极期待,帮助孩子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,告诉他只要自己有决心就一定能改掉坏习惯,大家会一如既往地信任他、喜欢他。

3.要正视孩子的反复。因孩子的行为已经成为习惯,要想矫正也并非一蹴而就。只要出现的频率有所降低、数额有所减少,就应视为进步的表现。

家长发现问题后,不要怒不可遏,认为孩子“屡教不改”,连打带骂,而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,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谈。让孩子谈是怎样想的,拿钱买了什么东西,怎么处理的。根据实情,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:一是是非问题。联系实际,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,小的毛病发展下去,会铸成大错。告诉孩子自己对他的担忧。二是想花钱时应该怎么办。告诉孩子,想买什么跟家长说,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,只要是合理的需要家长一定会支持,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。当然,如果家长发现自己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,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,让孩子服气。
  4.给孩子适度的零用钱,教孩子学会理财。还可以在家里专门准备一个抽屉或匣子,放上十几元或几十元钱,急需时取用。钱最好是一元一张的,还可有些零钱,里边放一个本做记录用。明确告诉孩子,这里的钱在急需时可以拿去花,不过拿多少,找回多少,买什么东西要记下来,还要写明时间。这样,把主动权交给孩子,孩子觉得家长信任自己,反而不会乱花钱。如果孩子花钱不当,要及时讨论、引导,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。

一个多月后,WF的家长均反映孩子拿钱的行为比以前少多了,只是偶尔出现,且数额不大。至今,一年多过去了,家长高兴地反映:孩子已告别了拿钱的行为,学习也比以前专心了。

四.个案反思

WF的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矫正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,必须在深入了解他们行为原因的基础上,给予有的放矢的帮助,切忌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。在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孩子的人格,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,切不可把孩子看扁了,随意惩治,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家长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满理智,要有孩子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,用反复的教育去解决反复的问题。

(注:此文被评为“2008年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征文”二等奖)

『上一篇』一例同性恋易性癖心理治疗
『下一篇』杀人狂加滕智大的心理分析 (转载)
关闭窗口
泰安市阳光心灵心理咨询中心  版权所有
欢迎各企事业单位、培训机构、各俱乐部与我们亲密合作
设计制作:泰安在线  网站备案:鲁ICP备07023572号  后台管理
欢迎您,第2222683位到访的朋友